信息详情
许静译《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1]
导读
灰色的封面似乎是对该书“理论性”的某种隐喻,然而阅读这部20多年前即已成名的“老”书,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学术研究的绿色生命。
作者写作此书时已逾不惑,在他求学期间并没有媒介及文化研究之类的课程,而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和研究,他深知学生们需要一本什么样的教材,因此有了这本“经典”。
在导论部分,作者开宗明义地介绍了传播研究两大学派的基本观点,并且提出,本书力求介绍各学派的权威性研究,反映二者之间如何凸现或弥补彼此的不足,或者说明两派之间的争执、对立,甚至相互削弱。这就为全书设定了一个带有某种戏剧性的“斗争”主题,引发读者的好奇。
前5章是全书的基础部分。在1、2章中,作者如同一位鉴赏家般介绍“过程学派”的各类模式,其中充满细致入微的品评趣味,让人有“渐悟”之感。而在3、4章中,作者循循善诱,一步一步牵引着读者去把握“符号学派”相对陌生的概念,常有令人“顿悟”之语。作者善解人意地将各章中的重要内容区分为“基本概念”和“引申涵义”两部分。这与其说是便于读者选择,倒不如说是提醒读者准备,接受“深度阅读”的挑战。实际上,也只有引申部分的阅读,能使人“渐入佳境”。第5章是这一部分的难点。作者介绍了符号学派“意指化”的两个序列,而在最为重要的第二序列运作中,又包含了“隐含意”、“迷思”、“隐喻”和“转喻”等三种方式。完成这些阅读,读者会有“登东山而晓鲁”的“成就感”,同时也会有“再向上爬”的冲动。
第6章“趁热打铁”式地介绍符号学的方法与应用。无论是诗歌、广告、还是新闻摄影,我们都可以借助于词汇域、句法结构、规范及偏离等符号学概念进行“解读”而不是“解码”。解读的意义,在于其“解构性”和“颠覆性”,而这些特性,正好也体现于作者对“偏向性解读”和“意义取决于社会”的分析。
对应于第6章,作者在第8章对经验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同样有趣的对比性介绍。如果说符号学的方法能显示思考的力度,那么经验研究方法则更反映出研究设计的精巧。作者对各种有关电视镜头、新闻报道以及读者调查的研究案例的分析,都有不落窠臼之处,似乎在说,“看过来、看过来”,“这里的风景更加精彩”。总起来说,关于研究方法的两章介绍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令人跃跃欲试。
因为符号学被看成是结构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在第7章作者拓展性地介绍了结构主义理论与应用,而这一部分恰恰是国内大量传播学教材中几未提及的内容。作者对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等人关于二元对立、跨界仪式以及神话等核心概念的介绍,对美国西部电影和新闻杂志封面的结构主义分析,仍会令中国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
“意识形态与意义”是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章。关于意识形态有许多令人迷惑的定义和用法,因此作者首先对威廉斯提出的意识形态三种用法进行了更为清楚的阐释,随后又以此为纲,拓展到对记录片、新闻照片和流行杂志封面的分析。作者的分析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活泼和乐观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后来在《理解流行文化》、《理解电视》等书中所阐明的主要思想,已经在本书中萌发了。
如何理解传播?为什么说传播是“借助讯息而进行的社会互动”?读完此书,你是否会掩卷而思呢?[2]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位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第一、内涵为主、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之路,朝着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友情提示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资料
信息名称: |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信息栏目: | 信息简介 联系方式 |
网页版本: | 手机版 电脑版 |
本页链接: | http://xuebqqnve68.leigexinxi.com/ |